热门搜索: 紫云赤芝孢子油胶丸 纯灵芝孢子粉 健心宝 大豆异黄酮片

高级搜索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 [中国食品报]提升大豆异黄酮生物利用率

/ 2009-08-22

 中山大学最新的研究发现,萌动期大豆胚轴的药理活性比单纯大豆异黄酮更高,表现在当人体摄取萌动期大豆胚轴后,其代谢产物中马雌酚的含量明显增高。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天然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具有雌激素和抗雌激素的双重活性。大豆异黄酮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植物雌激素。子叶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仅为0.1-0.3%,而胚轴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却高达1-4%。大豆异黄酮包含3种糖甙配基(即大豆黄素、染料木黄酮和黄豆黄素)和9种对应的异黄酮糖甙(即葡萄糖甙、丙二酰基糖甙和乙酰基糖甙)。大豆中异黄酮糖甙约占总异黄酮量的95-98%。大豆胚轴中大豆异黄酮组分的构成与大豆子叶不同,表现在主要活性成分大豆黄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染料木黄酮,并含丰富的皂角甙等多种活性组分。

    人体肠道内厌氧菌群的增殖对大豆异黄酮的代谢起决定作用,并明显影响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率

    1986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大豆异黄酮具有抗癌作用;1990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组织全美著名学者对大豆的抗癌效果进行了研讨,肯定了大豆异黄酮是最佳的天然抗癌物质;20世纪90代年初,科学家证实大豆异黄酮可以减轻更年期妇女的不适症。临床研究发现,人体肠道内厌氧菌群的增殖对大豆异黄酮的代谢起决定作用,并明显影响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率。在结肠中特定厌氧菌群的作用下,糖甙配基进一步转化为特殊的代谢产物,即染料木黄酮转化为对乙基苯酚和4-羟苯基-2-丙酸,大豆黄素还原为异黄烷类化合物-马雌酚(牛尿酚,约占70 %)和开环化合物O-DMA(邻脱甲基安哥拉紫檀素,约占5-20 %)。

    马雌酚[7-羟基-3-(4''-羟苯基)-苯并二氢吡喃]是一种具有雌激素活性的非甾族异黄酮类雌激素,它能亲和两种雌激素受体ER-a和ER-b。马雌酚是大豆黄素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其化学结构比较稳定。研究发现,并非所有摄取大豆食品或大豆黄素的健康成年人都能在体内产生马雌酚,仅有约35 %的受试者在摄入大豆异黄酮后其血浆中能检测到一定浓度的马雌酚,说明在部分人群的体内因缺乏某些特定的肠道菌群而使大豆黄素不能转化为生物活性更高的马雌酚。实验发现,大豆黄素转化成马雌酚的代谢速率受许多因素影响,如肠内菌群的构成和数量、在肠内的存留时间、大肠内的氧化还原状态等,而饮食的膳食结构又能强烈影响这些因素。

    选择富含促进微生物生长因子的番茄、豆芽、胡萝卜和南瓜等新鲜蔬菜或补充大豆蛋白,可有效提升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率

    中山大学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对萌动期的大豆胚轴进行了长期研究,发现在萌动期大豆胚轴中不仅含丰富的大豆黄素,更重要的是经萌动过程的生物转化,大豆低聚糖、活性多肽和皂角甙等活性组分显著增加;这些活性物质能诱导和促进肠内厌氧菌群的增殖,从而证实了在萌动期的大豆胚轴异黄酮、肠内菌群和大豆黄素代谢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实验表明,萌动期的大豆胚轴异黄酮能显著提高乳酸杆菌数量和结肠厌氧菌群数量,受试者血浆中的马雌酚浓度明显高于单一大豆异黄酮对照组。实验还发现,在摄取大豆异黄酮的同时,注重科学的膳食搭配,如选择富含促进微生物生长因子的番茄、豆芽、胡萝卜、木瓜和南瓜等新鲜果蔬,或补充大豆蛋白,均能影响肠道内菌群的构成并显著提高血浆中马雌酚的浓度,有效提升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率。(刘昕)

下一篇:紫芝孢子的现代研究
上一篇:[中国食品报]大豆异黄酮的功效